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行了“癸丑学制”,明确规定:全国设大学区,各省设专门学校,将学堂改称学校,官立改称公立,学校监督改称校长。1913年6月,山东巡按使根据教育部“凡在前清设立的官立某某学堂,嗣于民国二年一律改称某某专门学校”的规定,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易名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如果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尚属学校的初创阶段,学校规模小,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制亦不够规范,那么,在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存在的13年间,学校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实力诸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纵观学校的百年发展史,这个时期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办学规模上,高等农业学堂时期的1911年有教员19人,而到了十年后的1921年,已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 10人,助教 8人,教员 9人。这样的规模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在百年前,这个规模是同时办学的省内其他五所专门学校难望其项背的。
在办学实力上,这个时期的学校较之初创时也有了很大增强。学校占地420亩,有教室、实验室、师生宿舍640余间,建有3个养蚕室、1个机器制丝厂、1个林产制造室和1个农艺化学试验室。“内部设置如标本、仪器、药品、器具亦颇完备”,而附设的“汽力缫丝厂其规模尤为可观,计有丝框30个,每年工作10个月,可得生丝40箱,须有干茧二百余担方敷其用,故此机一开,于全省蚕丝业实有莫大关系”。另外,学校还有果园190余亩,苗圃90余亩,桑园80余亩。1917年,山东省政府还把燕子山、千佛山等处的4270亩荒山划归学校,供师生植树、实习之用。如今,遥望济南南山一带的林海松涛,那可曾是当年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师生们用心血浇灌过的。
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治组织已十分健全,校友会(相当于今天的学生会)下设事务部、运动部、学艺部,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研讨及文体活动。《校友会杂志》是学生开展学术及其他活动的重要阵地,每期的 “论说”、“学艺”、“调查”等栏目,刊登大量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社会信息动态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遗憾的是,这份宝贵的校史资料,至今尚栖身于北大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处偏僻角落里。
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13年的办学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成绩:1914年2月,校长张岩南以办学成绩优异,获民国大总统颁发的嘉禾奖章;在1916年1月举办的全国专门学校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上,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报送的展品荣获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个时期在济南工作的关向应同志曾到学校开展过青年团的活动;莱阳籍学生宋海艇于1925年暑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到原籍莱阳县,创建了胶东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尽管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但是足以证明当时的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确有党的活动。
1926年6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张宗昌下令,将设在济南的农、工、商、医、矿、政法六所专门学校合并,重建省立山东大学,走过了13年办学历程的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