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用信息技术引导学风建设指向标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6-18
 

  “有段时间没法正常到学校上课,多亏了在 ‘山农测绘系’上及时学习专业知识,同学们也每天给我发学习资料和上课视频,我在手机上学习就能跟上课程进度。”回忆起请假在家养病的那段日子,信息学院2016级测绘工程专业(1)班的杜博杰心中充满了感激。
  在信息学院,像杜博杰这样,利用手机获取网络学习资源的情况比比皆是。利用专业优势,学院的老师们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个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对手机既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风建设的。
  早在2011年,数学系老师们就开始利用QQ群与学生沟通、上传学习资料、解决问题、布置作业等。于瑞林介绍,“学生随时抛出问题,老师及时解答疑惑,后来发现通过手机探讨问题比课上踊跃得多,这种方式把师生们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了。”
  近几年,信息学院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打造了多个帮助学生线上学习的平台:于瑞林建了多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TO师生互动平台;帮助杜博杰在养病期间及时补课的“山农测绘系”公众号,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上占据了测绘系青年教师丛康林很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田祥老师制作的“文科数学答疑集锦”,利用数位笔和录屏软件,将所有难题的解题过程动态呈现出来;徐胜荣、时彬彬老师利用微信平台,分别建立了高等数学辅助设计和概率线性代数公众号;郝建民、王希超等老师建立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QQ群,群人数已经覆盖全校一二年级学生的50%以上。一些高年级的“学霸”也加入进来担任助教,协助老师发布公告、管理成员、回答问题、整理资料并向老师及时反馈问题。
  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学,学习专业知识,观看科研视频动态,还在群里交流共享。数学系冯巍教授说:“通过手机学习突破了班级教学中的‘一对多’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对一’模式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模式,开创了个性化的学习时代。”
  智能手机在为大学生开辟学习交流和涉猎信息新天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为此,信息学院制定了“三不”原则———上课不看手机、运动不带手机、宿舍不玩手机。
  “以前上课不经意间就把手机拿出来看看,一节课下来课听得断断续续,现在手机放进收纳袋,课上安心了,效率提高了很多。”说起“手机驿站”,李聪聪打心里认可。
  2016年开始,信息学院在课堂设立了“手机驿站”,学生上课前自觉将手机按照学号放进手机袋,拒做课堂低头族。老师们上课也都自觉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状态。
  “现在打开手机有了更多有意义的选择,大家在手机上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忙着备考的大三学生刘凯杰表示,在手机上学习已经成为他和室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信息学院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在学风建设、人才培养、家校联络、校友支持、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学院特色。
  “下一步,学院还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给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信息,让手机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利器’,更成为就业的‘导航’。”信息学院院长李西灿说。